高雄成功贏得「ICCA 2020年會」主辦權之期許
-
點擊數: 5915
欣獲今年十一月國際會議協會(ICCA)在捷克布拉格舉行年會時傳來佳音,ICCA大會主席Nina Freysen-Pretorius正式宣布ICCA 2020年會主辦城市由台灣高雄擊敗日本橫濱及哥倫比亞卡塔赫納,取得主辦權(點此觀看影片)。ICCA曾經於1992年在台北舉辦過年會,2020年將來到高雄,是睽違28年後第二次在台舉辦。此次成功爭取贏得主辦權誠屬不易,將會是台灣會議產業至為重要的一項國際盛事。
ICCA為全球最具權威、規模最大的國際會議組織。此次高雄團隊從中央到地方齊心協力下打出漂亮的一場勝仗,值得歡呼慶賀;惟籌備ICCA年會的工作沒有空窗期!這次高雄以「翻轉(Transformer)」為競標主軸,邀請高雄在地大學同學為競標簡報主講人,展現高雄年輕、活力及熱情。此次成功取得年會主辦權之後,馬上是高雄會展產業另一個里程碑的開始,宜早日規劃年會的各項工作,包括會議場館、交通、食宿、周邊觀光景點…等各項配合會議舉辦的工作都要及早啟動,讓國際與會人士體驗高雄會展的魅力,「翻轉」國際與會者對台灣高雄的印象。
會展協會曾在今年十月中旬在高雄國際會議中心舉辦一場「提升台灣會展新視野,轉動高雄城市行銷力」的論壇,由前交通部觀光局副局長/國立高雄餐旅大學產學副校長劉喜臨主持,與談人包括集思國際會議顧問有限公司執行長/中華國際會議展覽協會理事長葉泰民、艾力得國際會議顧問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吳菁正、安益國際集團董事長涂建國,藉由與談來分享他們累積多年的寶貴實戰經驗。論壇中對高雄發展會展產業的現況及願景、相關政策措施有很高的期許以及提出許多寶貴的建議與期許,甚具參考價值,爰本文特別加以整理以饗讀者。
一、台灣與高雄會展產業的願景為何?
劉副校長首先提問「台灣與高雄會展產業的願景為何?」安益涂董事長先從觀念談起:「會展到底是什麼?」、「會展跟國家、跟市場的關聯性是什麼?」是國際展覽公司呢?還是國際展覽館?還是會議公司?涂董事長並不建議大家以這樣來定義,因為會展是「無所不在(Omnipresent)」的。台灣每年舉辦很多研討會、每年政府在全台灣辦非常多節慶文化活動、或是在其他產業的廠商工作,去國外參展、對外利用會議這項工具去做接觸與行銷的……等等,許多結構性的組織,裡面也有會展職能,這些會展活動都是需要具有會展知識的人才!因此不要把會展想成一個非常狹隘的產業。
城市除了藉由觀光來提振造訪人次外,也會運用會展吸引人潮、創造價值。譬如當別人問你「要去哪裡參展?」的時候,你可能會說到Las Vegas、到Orlando、到Hanover、到Frankfurt,都是指出城市,比較不會像二十年前回答去美國、去德國。這個轉變是什麼?是會展已經開始從國家的概念,轉變到城市的概念。另一個例子是,現在所有的會展中心的興建都是以城市為主,若以高雄市來說,高雄市興建的展覽館命名為高雄展覽館,不是台灣的什麼展覽館,而是城市的展覽館,它是為了這個城市做城市行銷。現在會展已經從國家整體行銷的概念,轉換到了城市的行銷、城市的整體發展。
涂董事長指出高雄現在最大問題是經濟動能不足,海內外在此投資的廠商不夠多,產生不了足夠的就業機會;而服務業是最容易被進入的門檻,可是什麼樣的服務業始能提供更高的附加價值,才可以把人才留在這個城市?這是和經濟產業策略有關聯性的,因此如何創造高雄的經濟動能,是很重要的先決課題。
集思會議執行長/會展協會理事長葉泰民呼應涂董事長提出的「會展到底是什麼?」發表看法。在會展產業從業人員心中的「展覽」和文化界人士心中的「展覽」是非常不一樣的;會展產業講的大概都是商展類的,在國外則稱為business event,是因為商務的原因才產生的,不是因休閒觀光等個人行為;而在日本活動產業被稱為「集客產業」。
葉理事長進一步將會展鎖定在展覽與國際會議。展覽和市場及產業聚落有很大的關聯性,上海的會展空間相當於六十幾個世貿一館,因此台灣一定要切入利基市場才有條件,不然以規模我們如何與其較量呢?至於國際會議,台灣有自由民主的發言環境,可很充分的做交流,不必擔心說錯了什麼,因此國際會議反而有很大的空間去成長 (編按:2017年1月1日,中國大陸實施《境外非政府組織(INGO)境內活動管理法》)。台灣發展國際會議多少受到限制,主要問題係因國際關係導致拓展空間被打壓;另一個問題就是硬體場館不夠,像高雄市成功爭取到ICCA 2020年會主辦權,千人以上的國際會議分組教室之規劃就需再多花心思。另外一點就是台灣要做企業會議有其難度,還是有一些企業會議會來台灣,但因不是主要市場,故許多企業會議一定會思考哪裡是主要市場哪裡去,所以在上海有許多會議是企業會議,而NGO會議很多在北京。
至於高雄會展產業的願景,葉理事長建議高雄必須設計和台北不一樣的產品服務,才能夠在市場上有所區隔及保有競爭優勢。並且爭取到某種產業的國際會議來城市舉辦,目的不只是參加一個很好的開幕典禮、很漂亮的晚宴就離開了,而是要和這些產業界很重要的人士尋找合作機會,例如投資、產學研究計畫,進一步讓產業在此落地生根,增加城市的經濟動能與競爭力。
艾力得吳總經理則指出,亞太地區城市國際會議數量排名台灣平均在第六、第七名上下,台灣有繼續往前衝的機會;但國際會議競標,必須擁有優異的競爭條件才能爭取成功。考慮到台灣目前的現況,的確仍有一些場館硬體障礙的存在。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的地方是國際空間常受壓縮,因此民間單位與NGO組織可以從旁來推動國民外交,而國際會議便是很重要的方式之一。會展主辦單位與許多客戶竭力推展國際會議,讓台灣透過國際會議讓更多國外的友人、各個領域的專家或是領導人能夠看到台灣,這樣相對來講便能夠大幅拓展台灣的國際空間。當然現在中央及地方政府也在積極推動會展產業,業者自己也要發聲,大家共同協力把硬體水準跟上國際的水準,如此一來台灣會展的願景是非常可期的。國際會議過去幾十年來都以台北為主,其實許多國際會議已經在台灣舉辦不只一次了,但以往或受限於場地因素,或是對高雄不了解,所以都集中在北部。近幾年來高雄市政府很努力地在國際做城市行銷,希望國際會議到台灣來可以尋找另一個具發展潛力、能夠吸引更多國外與會者的城市,未來這個選擇自然就是高雄了。因此高雄在未來幾年它的會展成長還會再加快,以上是對於高雄的期望,也是對高雄的願景之一。
二、高雄發展會議展覽產業,會展業界有什麼資源能帶給高雄?有什麼樣的誘因讓會展產業活動到高雄來舉辦?
針對劉副校長提出的上述問題,涂董事長以自身公司為例說明。安益負責營運高雄展覽館至今已第三年,第一個面臨的課題即是生存,換言之,經營展覽館第一個最重要的挑戰就是提高場館使用率,經過三年衝刺大概達到28%,接著要怎麼做使用率始能達到40%?吸引會展來高雄舉辦的真正因素是這個城市是不是被認為值得投資的市場?場地夠不夠大?旅遊資源夠不夠吸引人?餐飲是否能引興趣?當地場地的服務是否良好?從台北來所有旅運成本是否負擔得起?這些都是非常基礎的考量因素。涂董事長再舉學生有興趣的火球祭、大船入港、五月天……等演唱會為例,這些算不算會展相關行業呢?應該也算,只是不是核心,但從財務上來說,它們帶給城市的經濟效應同樣是很可觀的。因此觀念上應該要多元開闊,讓會展不要再只侷限於過去展覽出口的思維,必須大大開放大家的創意思考,把各種可行的都整合起來納入發展。
葉理事長表示幾年前集思即已進駐高雄,PCO業者可以為高雄帶來的應該是創意,在國際會議的操作上,其實高雄有許多好的條件去發揮。例如空間很寬闊、海洋文化及流行音樂中心、碼頭區等等,可以利用這些空間來舉辦許多不同的活動,尤其台北冬天的時候天氣不佳,而高雄於此就有優勢,若再把台南跟屏東結合在一起,可以創造出更多更有意義的活動內容,會是滿精彩的。
吳總經理認為以PCO的角度來談,當然最希望的就是把國際會議帶到高雄來舉辦,這是對於高雄最大的鼓舞與貢獻,因為把會議帶來就是把人潮錢潮帶來,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也能夠讓高雄會展人才充分發揮學以致用。至於怎麼說服客戶們,讓這些會展主辦單位願意在高雄舉辦?有些限制如目前高雄展覽館在舉辦國際會議空間的適用性考量、小港機場沒有歐美航線,從桃園機場再到高雄的交通費用勢必增加主辦單位及與會者的成本等;但高雄仍擁有甚多優勢,例如餐飲住宿平均價格大約是台北的一半,另外一項能吸引主辦單位來的原因是高雄擁有不同的人文特色、豐富的觀光旅遊景點、以及氣候,像現在十月份十一月份這段時間,陸續有東北季風台北開始下雨,高雄反而變涼快,更適合辦國際會議。
三、從人才培育的角度,提供看法與建議
樹德科技大學國際企業與貿易系會議展覽與國際行銷學位學程錢士謙教授首先表示,若從學術的角度去看會展產業,相關學科發展的歷史不是很長;從學校招生的角度來看,其實許多學生家長都不知道什麼是會展產業。錢老師提出兩項建議,第一是必須提升會展產業在服務業中的位階。學校在培育會展人才時,會展產業同時也面臨市場其他各種服務業的競爭。所有的服務業中,會展產業在學生心目中所佔的服務業位階,是不是也像業者的認知呢?這問題其實值得多加重視的。學校在培養學生的職能發展,學務單位都會引用像工研院UCAN系統,而裡面產業職能根本找不到會展人才,導致每次在定位系上的學生,找不到該歸屬於服務業中的哪一種就業業種?因此站在協會或業界的角度,應該把會展產業在服務業中的位階往上提升、拉拔出其特色。
第二個建議是,會展相關的科系應扮演整合學校資源的龍頭角色。承如涂董事長所言,會展產業不只PCO、PEO的部分,是有很多衍生的就業機會,學校的老師長期與會展實務界接觸,也是這樣教導學生的。在大學裡會展相關科系應扮演整合的龍頭角色,亦即它能夠把學校各個科系的資源做整合,創造學校獨特的發展特色。
另外,人才的供應鏈上,還有高中職端。高中職端業科類群的消長非常嚴重,所以我們若反向去思考,業者要的學生KSA職能,在大學教育的前端,也就是高中職這一塊有嚴重扭曲變化者,會使得大學也會受到非常大的影響、在會展人才的培育上就會產生困擾。所以這些以目前的教育體系,和我們談到的會展發展關係上,其實是環環相扣、都會牽涉到很大的政策面。
葉理事長針對錢老師提出的「會展相關科系應扮演整合學校資源的龍頭角色」看法再做引申,這個世代很多問題都是跨部門、跨部會的,所以未來人才必須具有整合能力,例如舉辦一場國際會議也許不只是國貿局或觀光局的業務,很有可能會牽涉到科技部、衛福部,必須掌握策略性協同、一起工作的方法,這是很大的挑戰,這問題不只是存在於學校、政府單位、組織,其實很多民間企業也有這種問題。就樹德而言是會展跟設計結合、文藻最好的是會展和語言結合、致理科大有很多優秀的管理人才。學校的系統不是在教同學做什麼事情,而是讓他思考這件事是什麼、彼等是否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去發現問題、能不能觀察問題?碰到問題時,他不一定能夠解決它,重點是他能夠找到能解決問題的人以及資源。
接著劉副校長特別補充,以高餐大為例,校長要求所有老師甚至同學,要到高職端做演講,教育高職端的學生,升學不一定只去考慮高教體系,技職體系是未來支持國家的重要動力。也許可以針對MICE產業,給高職端的老師同學們更清楚、正確的觀念與想法,便能從前端開始培育優秀的會展人才進入產業。
涂董事長則表示,公司在應徵新進員工時,很大部份是在應徵你的服務態度和你對此產業的決心!吳總經理鼓勵同學第一要加強語言能力:以艾力得為例,因業務以國際會議為主,無論企劃書、講師的溝通、與會者的聯繫、現場的接待都必須使用英文,因此語言是員工的基礎能力。而這部分也是業者在徵選現場服務常遇到的難題。第二個部分是全方位統籌管理的能力:PCO從業人員需要統籌的事情非常多,包括會場的管理、飯店住宿的管理、餐飲的管理、現場視聽設備的管理、會操作一些簡單的系統、現場危機緊急狀況的處理、現場人力的管理,必須以統籌秘書的角色全盤兼顧,因此該具備的職能不是單一會展業中單一的項目而已。艾力得許多同仁覺得能持續、能留下來的動力是在會議公司動靜皆宜,所謂動靜皆宜並非像一般公司只在辦公室裡工作,艾力得一年大概有一、二十場大型的會議在進行,所以同仁平常在辦公室規劃,再到現場執行;並且透過國際會議可以接觸到各個產業各個領域的人,這應是此行業的魅力與工作樂趣所在!